(来源:新华社 http://www.russian.xinhuanet.com/) 17/05/2024,08:32 PM
据新华社电 第七届 “我记忆中的精彩瞬间 “诗歌朗诵晚会暨第二届北京大学生俄语经典诗歌朗诵比赛16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赛选手的关注,他们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俄罗斯经典诗歌,赢得了阵阵掌声。
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PUIA 俄语学院教授黄梅评价说,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这证明了俄罗斯文学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吸引力。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源远流长。20 世纪初,亚历山大-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被翻译出版,拉开了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翻译和传播的序幕。此后,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众多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相继被翻译出版,并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
出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黄梅谈到了俄罗斯经典对她父母的影响,俄罗斯经典和苏联文学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她自己从小就爱上了文学,并在大学选择了俄语专业。她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的道路始于参与重译尼古拉-果戈里的作品《迪坎卡附近农场的夜晚》。
PUIA俄语学院博士生曹雨萱分享了俄罗斯文学如何帮助她克服困惑和不满,给予她精神上的慰藉,帮助她更好地认识自己。博士生杨静强调,通过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她了解了不同时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历史境遇和内心诉求,学会了从更多元的视角去认识世界。
反过来,中国文化也在俄罗斯文学中留下了印记。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熟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尼古拉-古米列夫和维克多-佩列文的作品中也有中国文化的元素。
俄罗斯中国问题学者、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 Maria Semenyuk 指出,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她强调说,俄罗斯各地都在开设汉语教学中心,学校里也成立了专门的班级,俄语的汉语课程也在编制中。
Semenyuk 还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俄语。她翻译过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以及张爱玲、苏童、麦家等作家的作品。
黄梅强调了翻译在中国传播俄罗斯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几乎所有的俄罗斯经典作品都被翻译成了中文,俄罗斯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在出版后较短的时间内就能与中国读者见面。
黄梅目前正在翻译俄罗斯经典作品,如《安娜-卡列尼娜》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集,同时还积极参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将中国文化书籍和其他作品翻译成俄文。
今年是中俄建交 75 周年,2024-2025 年被宣布为中俄文化年。玛丽亚-谢苗纽克强调了俄中人文合作的特殊重要性,包括翻译合作和文学交流。
俄罗斯文学:当代中国青年的永恒经典